2026(第十九届)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

2026年4月24日-5月3日    北京·中国国际展览中心、首都国际会展中心

关闭
<返回
距离开展359
北京车展汽车零部件博览会banner

行业新闻

展位申请

全球车企整合潮:一场重构产业格局的深度变革

行业新闻 2025年03月27日

一、并购浪潮:从央企重组到跨国联盟的链式反应

2025 年 2 月,全球汽车产业迎来密集重组公告:中国东风与长安两大央企同步宣布筹划战略重组,日本日产、本田、三菱三方解除合并备忘录却保留技术联盟,吉利集团完成极氪与领克的百亿级股权整合…… 一系列动作标志着汽车业进入 “整合元年”,一场由电动化、智能化驱动的全球产业重构正在加速。

中国样本:央企整合与民企裂变的双轨并进

东风与长安的重组被视为 “国家队” 的深度协同。两家央企 2024 年合计销量超 500 万辆,若合并将形成年销近 460 万辆的 “超级集团”,跃居全球第五大车企。此次整合聚焦新能源与智能化:长安在电动化平台、智能座舱的优势,与东风在商用车、氢能领域的积累形成互补,计划共建智能网联操作系统与自动驾驶联合实验室。国资委 “规模 + 技术” 的双考核逻辑下,重组并非简单的资产合并,而是通过研发资源共享(预计降低重复投入 30%)、供应链协同(电池采购成本降幅达 15%-20%),打造 “技术联合舰队”。

民营企业的整合更显灵活。吉利集团以 “台州宣言” 为起点,一年内完成几何并入银河、雷达整合至集团体系,最终推动极氪与领克的战略重组。新成立的极氪科技集团以 “极氪向上、领克向宽” 重新划分市场:极氪主攻 30 万元以上豪华纯电,领克覆盖 20 万元级高端混动,通过共享 SEA 浩瀚架构与智能驾驶技术,预计研发效率提升 15%,物料成本降低 5%-8%。这种 “品牌独立运营 + 后台资源集约” 模式,为多品牌车企提供了 “去内耗、提效率” 的样本。

国际动向:联盟破裂与技术抱团的辩证选择

日系车企的整合之路一波三折。日产与本田 2024 年底宣布合并谈判,试图打造全球第三大车企,却因管理权争议于 2025 年 2 月终止,三菱的加入与退出更凸显整合复杂性。尽管合并流产,三方仍保留技术联盟,聚焦电动化平台共享与智能驾驶研发 —— 这种 “竞合关系” 折射出传统车企的转型焦虑:面对特斯拉与中国车企的技术领先,日系巨头需通过局部整合弥补电动化短板。

欧美车企的整合则呈现 “专业化聚焦” 特征。Stellantis 集团持续精简品牌矩阵,大众集团加速电动化平台(MEB)共享,雷诺 - 日产 - 三菱联盟深化技术分工。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史证明:从美国 “三大车企” 的并购史到欧洲多品牌集团的形成,整合始终是技术革命期的必然选择。

二、整合动因:三重压力下的生存法则

政策驱动:国有资本向战略新兴产业集中

国资委 “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” 明确要求,汽车央企需通过 “战略性重组 + 专业化整合” 提升新能源领域竞争力。2024 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%,而国有车企平均渗透率不足 35%,倒逼整合提速。东风与长安的重组被赋予 “突破固态电池、智能驾驶卡脖子技术” 的战略使命,政策导向从 “规模扩张” 转向 “技术攻坚”。

市场倒逼:淘汰赛加速资源向头部集中

中国市场现存 70 余家车企、120 余个品牌,月销不足千辆的 “僵尸企业” 占比超 40%。2025 年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率降至 5%,仅为德系车企的 1/3。乘联会数据显示,头部 10 家车企已占据 75% 市场份额,预计 2030 年将形成 5-8 家主导企业。吉利整合极氪与领克,正是为应对 “存量竞争”—— 通过品牌定位差异化(避免 15-30 万元价格带内耗)、渠道共享(三四线城市协同布局),实现 “1+1>2” 的规模效应。

技术革命:研发门槛倒逼资源集约

智能电动时代的研发投入呈指数级增长:L3 级智驾需百亿级算力支撑,固态电池研发成本超 50 亿元。东风与长安的技术联合实验室,计划将研发资金池扩大 30%;极氪科技整合后,单车智能驾驶成本从 8000 元降至 5000 元。这种 “技术众筹” 模式,使中小企业得以共享头部企业的研发成果,避免重复投资。

三、整合挑战:从规模叠加到能力进化的阵痛

品牌定位:避免 “融合” 变 “混乱”

整合的核心难题是品牌区隔。极氪与领克合并后,需严守 “极氪豪华科技、领克潮流运动” 的定位:极氪聚焦中大型纯电(如 009MPV),领克深耕小型纯电与混动(如 06 EM-P)。渠道策略上,一二线城市保持独立展厅(避免用户认知混淆),三四线城市共享服务网络,平衡品牌调性与成本效率。

管理协同:打破 “大企业病” 魔咒

东风与长安的 “软性重组” 采用 “小总部 + 业务单元” 模式,保留现有地域布局,仅通过技术委员会、采购联盟实现协同。吉利的 “决策链改革” 更具挑战性:极氪 CEO 统一管理研发中心,领克产品决策从项目制转向产品线制,大刀阔斧的组织变革可能引发短期效率损耗。

全球化考验:从 “借船出海” 到 “自主组网”

整合后的全球化布局加速:极氪领克共享沃尔沃欧洲渠道,计划 2025 年建成 200 家海外门店;东风长安整合东南亚与欧洲出口网络,目标 2026 年海外销量占比超 30%。但国际市场的本地化挑战严峻 —— 比亚迪泰国工厂的成功经验表明,整合需伴随技术标准输出(如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),而非简单的渠道叠加。

四、未来图景:整合重构产业价值链

产业链重塑:从分散采购到垂直整合

整合推动供应链话语权重构:新央企集团的电池采购量占全球 15%,议价能力提升 20%;吉利的 “大制造 + 大质量” 体系,整合六大工厂资源,零部件通用率从 45% 提升至 60%。这种集约化模式正在向上下游渗透:宁德时代与车企共建 “电池银行”,国轩高科为整合后的车企提供定制化电池方案。

技术生态崛起:从单一研发到协同创新

整合催生技术外溢效应:东风长安联合实验室攻克 800V 超快充技术,极氪领克共享 NOA 智驾算法,华为、地平线等科技公司深度参与车企技术中台建设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,2026 年整合后的车企将主导全球 30% 的智能电动专利,形成 “硬件 + 软件 + 数据” 的闭环生态。

产业格局裂变:“超级集团” 与 “专精特新” 并存

全球将形成 “中美欧三足鼎立”:中国 “国家队 + 民企军团”(如东风长安、比亚迪、吉利)、美国 “科技车企联盟”(特斯拉 + 福特)、欧洲 “传统豪强转型体”(大众 + Stellantis)。中小企业则转向 “专精特新”:蔚来聚焦换电生态,小鹏深耕低空飞行汽车,形成差异化生存空间。

整合不是终点,而是进化的开始

2025 年的整合潮,本质是汽车产业从 “增量扩张” 到 “存量深耕” 的转折点。无论是东风长安的央企协同、吉利的品牌瘦身,还是日系车企的联盟调整,其核心逻辑都是通过资源重构应对技术革命的挑战。正如行业分析师所言:“未来的汽车巨头,不是规模的堆砌,而是技术生态的构建者。” 当整合的浪潮退去,那些在电动化、智能化、全球化维度建立协同能力的企业,终将在淘汰赛中定义新的产业规则。这场变革没有旁观者 —— 它不仅关乎企业存亡,更决定着全球汽车文明的未来走向。